胯下之辱的历史人物 和亲公主地位高吗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6 86 0

胯下之辱的历史人物

韩信为什么不选择把剑拔出来,杀了那屠户,而是要从屠户的胯下钻过去,网上做了非常多的分析。

一是认为这是韩信选择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绝对不会和一帮泼皮负气争胜。韩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举剑的韩信)

二是认为这是韩信想出名。因为他从胯下钻过去了,街市上的普通百姓固然会笑话他,觉得他是怯懦。但是真正有眼光的人,一定会看出韩信这个人不同凡响。但是,这些解释似乎都太过形而上,我觉得那时候韩信似乎还没有想过理想,想过要人赏识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咱们一会儿说)韩信之所以不杀那屠户,很有可能他佩戴的并不是一把真正的宝剑,而是一把木剑或者竹剑之类。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淮阴屠户为什么敢对韩信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难道他就不怕韩信脑壳发热,真的拔出剑来刺他一剑吗?他既然敢于挑战,如果韩信真拔出剑了,他还只能乖乖地等韩信刺。而他之所以有恃无恐说那句话,就是肯定韩信不敢拔剑。他为什么肯定韩信不敢拔剑?有人讲韩信有远大志向啥的。一个屠户懂什么远大理想!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他怀疑韩信挂在腰上的那把剑,绝对不是一把真的宝剑。吃定了韩信这一点,所以才敢说这个话。

(思考的韩信)

其二,韩信那时候不敢把一把真正的宝剑佩戴在屁股上。我们需要注意一下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间。虽然《史记》中并没有确切记载,但肯定是在韩信青少年时期。为什么呢?

一是《史记》之前已经介绍了韩信未被推荐当官,又无谋生之道。这说明他应该已经成年。

二是《史记》又写漂母赏他饭吃的,韩信说他将来会报道漂母,漂母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既然漂母称他为“大丈夫”,称他为“王孙”,那韩信就不是一个儿童了。

三是淮阴屠户在让韩信钻胯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若虽长大”。就是说韩信长得又高又大。既然又高又大,自然不是儿童。再说了,一个屠户(肯定是成年人,才会去杀猪)若是去欺负一个小孩子,也不会“一市人皆笑信”,而会去批评屠户了。

如果韩信是个青少年,那他生活在什么时候呢?是在秦朝刚建立不久的时候。秦朝统一,秦始皇称帝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韩信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31年。所以那时候,一定是秦朝刚建立。

(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游戏配图)

秦朝刚建立的时候,对天下的兵器控制得非常严格。我们都知道秦朝把所有的兵器都收缴上去销毁了的事。既然都收缴上去销毁了,韩信怎么可能还搞一把宝剑佩戴在屁股上?(解答上面的问题:为何说受胯下之辱时候的韩信,并不会有远大理想?因为那时候秦朝刚建立,严刑峻法,正是强力统治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出崩溃的痕迹。所以不可能说那时候韩信就想起兵造反,夺天下封侯。)

其三,韩信世代平民,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否则,史官绝对会写韩信的祖上情况。就算搞不清楚,至少也会写一个“出生于世族”之类的话,不写,那就绝对是实在没啥可写的。既然韩信一介平民出生,他又哪里搞来一把宝剑佩戴在身上?

所以,我认为,韩信不敢杀屠户,是他不敢把那把“假剑”拿出来。

(参考资料:《史记》)

和亲公主地位高吗

引言

"和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处理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的方式,这种和亲制度存在了千年,每一位去和亲的公主,她们身上都背负着重大的责任,被寄予着厚望。

历史上的和亲队伍浩浩荡荡,嫁妆可以说是十里红街,从这些足以看得出封建统治者对和亲的极大重视。只要一招令下,公主不得不去和亲,究其原因总归是和亲公主地位低微,若是有权有势的公主,皇帝可能也奈何不了公主不能干涉不了公主自身的命运。

一、和亲公主的地位

史学界对最早出现和亲现象众说纷纭,有流传上古时期皇帝时代就有和亲的现象,也有说在三国时期,因战争的需要,皇帝为了和平,将自己皇室的公主送给敌人当妻子的。

但和亲真正的鼎盛时期是在汉唐时期,汉朝时期有历史记录,汉朝派了八位公主和亲,在后面的朝代和亲数量愈发庞大,比如唐代就有将近40次的和亲记录。

古代社会是父系社会,女性地位不如男性高,从这就可以看出和亲公主身份地位的低下。

汉朝时期,因为张骞一行人去到西域,在西域住行那段时间让乌孙知道了汉朝的强大,乌孙有意巴结汉,于是派人去汉要求与其联姻,汉同意后,将当时年仅18岁的细君公主派去和亲,要嫁给乌孙王猎骄靡,可此时的乌孙王已经70岁高龄。

唐朝的和亲公主,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的命运也令人唏嘘,出嫁刚及半年就被杀害。据历史记录,在唐朝派去和亲的近40位公主中,有子嗣记录的仅有12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和亲公主夫妻双方年纪差太大,要么是和亲公主太小,要么是对方年纪太大,导致不可能有怀孕的可能性。

二就是和亲公主的夫家因自身民族政权的原因,不允许和亲公主怀有子嗣。没有子嗣的和亲公主在少数民族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生活也过得更加苦不堪言,而和亲公主出嫁后,娘家基本上对其生活都属于不管不问。由上可见,和亲公主的地位除了作为联姻用途,没有任何权力,地位不高。

二、和亲公主的作用

和亲公主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瞧,西汉时期,匈奴和西汉双方对领土的争夺形势过于严峻,为了缓解这一形势,西汉只能采取和亲的方式以此来缓和双方的矛盾。

汉朝公主大部分都被派去和西域的匈奴和亲了,这也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西汉和匈奴之间有些大量的矛盾,和亲政策在当时是一种明智之举。

《汉书·匈奴传》道:“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

这里的意思就是两个平等的国家,通过联姻的手段来达到双方的友好相处。

唐朝的文成公主被派去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之后,教当地的妇女养蚕缫丝技术,以及如何织布,这大大促进了西藏与中原的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和亲时带去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东西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给他们带去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了双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两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皇帝将公主嫁给周边国家还希望,自己国家的公主在敌人耳边吹枕边风,趁机拉拢周边地区的各方势力。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公主少之又少,毕竟能当上领导者,意见岂是一言两语就能煽动的。

和亲对两个民族风俗习惯也有影响,如今的西藏还保留有唐代汉族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不管是文字,风俗习惯,农业技还是民族政策,和亲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结语

和亲公主她们自身的命运是悲惨的,是不公的,但是她们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作用却也是不可低量的。和亲这种方式换来地区和平的发展,是那个战争时代的无奈之举。

随着和亲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两地之间文化的碰撞更有利于文化多元的发展,疏勒、龟兹这些乐器不再只是西域的专属,西域学到中原的农耕技术,扩大了西域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总量,让老百姓不再挨饿受饥,促进了各个地区的团结和繁荣,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是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汉书·匈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