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读音正确 黄芩治什么病最好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6 8 0

黄芩的读音正确

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称狭义上的“文字学”是不包括字义和字音的,因为“字义是语义的一部分,字音是语音的一部分,语义和语音是应该属于“语言学”的。于是有人认为《说文解字》将字的音、形、义放在一起讨论是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这一套《说文解字》课程是打算将《说文解字》这本书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其目的并不是文字学范畴的,而阅读对象也是文字爱好者,不是文字研究者。所以,在文字构成部件类型的文字比如部首等文字等字时,我们会讲解文字的字形,而其他文字则多只讲读音和字义,而且这套课程也力图完整地将这本书从头到尾通一遍,因此是系统的,前后关联的。

好了,书归正传,今天要说的六个汉字仍然还在艸部的六个汉字,分别如图:

(今天要说的六个汉字)

1、䕅(有的版本的说文解字写作“”,但是后面这个写法,有些字库不能正常显示,我们暂以䕅字为字型标准)。这个字读作sǎo。《尔雅.释草》里说:“蔜,䕅缕”,郭璞作注说:“今繁缕也,或曰鹅肠草”。这个字指的是䕅缕,又名“鹅肠草”。石竹科。一年生小草本,茎纤弱,直立或平卧地面,叶卵形,对生,春夏开白花,聚伞花序,全草可以入药,还可以做菜吃,或者作饲料(猜想:名字大约已经说明鹅非常喜欢这种草了吧)。它的样子如图:

(鹅肠草)

䕅的小篆写法(其实是这个字第二种写法的篆法)如图:

(䕅的小篆写法)

2、芐。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hù,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这一个音,给的解释是“芐,地黄也。”《尔雅.释草》也说:“芐,地黄”郭璞作注“一名地髓,江东呼芐”地黄又名芑。玄参科。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灰白色柔毛,根茎肉质肥厚。夏季开紫红色筒状花。为著名中药,新鲜根茎叫“鲜地黄”或者“鲜地黄”,干燥后称“生地”加工后称“熟地”,一味中药,有这么多名字,是因为各种状态下,它的药性不同,比如: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另外,地黄开花的时候,花朵较大,颜色淡红而紫,有很好的观赏性。地黄开花的样子如图:

(地黄花)

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xià。读音出自《广韵》,字义出自《礼记.间传》“齐衰之丧,居垩室,芐翦不纳。”郑玄注说:“芐,今之蒲萍也。”就是蒲席,这是常见物,不上图了。另外,在这个读音之下,还有一个字义是一个姓氏,《万姓统谱》里有记载。

芐的小篆写法如图:

(芐的小篆写法)

3、薟。这个字至少也有两个读音(严格说它有四个音,另两个太冷僻,现代汉语基本不用了),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第一个音liǎn,给的解释是:“白薟也。”其实薟是葡萄科藤本植物的泛称。以果熟时颜色不同而有“白蔹、赤蔹、乌蔹莓”等名称,举个例子:葡萄有青有白有紫,当然属于不同的薟了。

(不同的葡萄)

第二个读音读作xiān。字音出自《集韵》,字义出自《本草纲目.草部.豨薟》:“时珍曰:韵书: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为气味辛毒为薟。此草气臭而味薟螫,有望谓之豨薟。”豨薟的样子如图:

(豨薟)

薟的小篆写法如图:

(薟的小篆写法)

4、菳。这个字三个读音,分别指的三种草,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给的只有qín这个读音,给的解释是:“黄菳也”。其实就是黄芩,《玉篇.艸部》明确说:“菳,同芩”《本草纲目.草部.黄芩》也说:“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就是说,本来这种植物就是叫黄芩,《说文解字》为了表示它的颜色,又作一字“菳”,但实际上并不这么简单,到下个字时再看。黄菳的样子如图:

(黄芩)

第二个读音读作qīn,语音出自《广韵》释作:“菳,草名,似蒿。”具体查不到它是哪种草,大部分资料都说“古书上说的一种草”。第三个读音读作jīn,语音出自《集韵》,释作:“菳,菳䔲,艸名。”一样查不到准确的现代汉语对应的草。只能暂时存疑。

菳的小篆写法如图:

(菳的小篆写法)

5、芩。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qín这个读音,给的解释是:“艸也。从艸今聲。《詩》曰:‘食野之芩。’”

这个字很麻烦:1、上一个字我们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黄芩写作菳是因为颜色,芩才是正体,我们看《说文》中这个字的解释时却发现,这里的芩跟上个字完全没有关联;2、《诗.小雅.鹿鸣》里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毛传说“芩,草也。”孔颖达疏引陆机的话说这种草是“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也就是说,芩,本身就是一种草,跟黄菳的菳只是相通,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3、这里的“芩”我们无法论证它不是黄芩,因此,李时珍的说法也不能认为是错的,只能存一个疑问:大部分资料里,只要提到芩,就说是黄芩,可能是不对的。4、甚至还有人说,芩的草色泛黄,所以叫黄芩,其实,如果是按这个理解,还不如采取李时珍的黄菳说。

黄芩的根是黄的,这是肯定的,地表的黄芩植株样子如图:

(黄芩的植株)

这个字还有第二个读音,读作yín。同“荶”指的是古书上说的一种像蒜的菜,生长在水中,具体样子,出自《齐民要术》。

芩的小篆写法如图:

(芩的小篆写法)

6、藨。这个字也有两个读音,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也只给了一个音biāo,给的解释是:“鹿藿也。”具体是什么呢?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给的解是“今鹿豆也”其实就是现在说的鹿藿,名字很多,比如:蔨、箮豆、野绿豆、野黄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门瘦、酒壶藤、乌眼睛豆、大叶野绿豆、鬼豆根、藤黄豆、乌睛珠、光眼铃铃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条根……其实说的是同一种草,多年生缠绕草本,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茎蔓长,有荚生豆,所以,你看它的名字里,好多是豆。样子如图:

(鹿藿)

此外,这个读音下,还指藨草,是莎草科植物,挺拔直立,光雅洁净,可全草入药,主治食积气滞,呃逆饱胀等症;它的秆可代替细麻绳包扎东西,样子如图:

(藨草)

此外,它还指芦苇的花穗;还有,它还通“穮”,除草的意思。这两个意思下,都读这个音。

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是pāo,读音出自《广韵》,指的是莓的一种,古称藨莓,《本草纲目》里说“一种蔓小于莲蘽,一枝三叶,叶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开小白花,四月实熟,其色如樱桃者,俗称薅田藨,样子如图:

(薅田藨)

藨的小篆写法如图:

(藨的小篆写法)

最近有朋友留言,直接说《说文解字》里的内容都是错误的,应当全盘否定,如果真是那样,这显然过于偏颇了,《说文解字》的价值我们最开始讲这一套课程时已经强调过。其实,真正在中国做学问,我们一直坚信”治经宗郑玄,小学宗许慎“的方法和入手处,在此基础上,又要“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真正做到师古而不泥于古,尊师遭遇不拘于师,读书而不拘于书。这也是这套课程真正产生的原因。

(【说文解字】之6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黄芩治什么病最好

黄芩,又名山茶根,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命名与其色有关。明朝李时珍道:“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黄芩之宿根中空,外黄内黑,习称“枯芩”,在古代别称“腐肠”“烂心肺”等,即由此而来,其子根内外皆鲜黄,质量最佳,习称“子芩”“条芩”,李时珍称“片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中医

中医在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而得中药黄芩。医家认为黄芩气微,味苦。以外表皮棕黄色、切面色黄者为佳。生用或酒炒用。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

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中药黄芩被称为“植物界的抗生素”,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苦寒清热解毒中药“三黄”之一。

《神经本草经》:“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李时珍与黄芩

据传黄芩还与一代药圣李时珍有着不解之缘。李时珍生于明嘉靖年间,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从小就立志考取功名以光耀门庭。可是李时珍十六岁时,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治不愈。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劳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并无效果。

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看着小小年纪的李时珍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来了一位云游至此的道长,声称专治疑难杂症,李时珍的父母将其请来给李时珍号脉后,道长令以黄芩一两(今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说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李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半月之后,他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由于黄芩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李时珍深感中医的神奇,从此便跟随道长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本草纲目》李时珍对救了他性命的黄芩这味中药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本经疏证》

刘潜江曰:“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是《本经》固以治湿热。”推之与张洁古所谓“泻肺火,治脾湿”者不殊矣,乃罗天益谓“肺主气,热伤气,黄芩能泻火益气利肺”,则其说不同,何欤?曰:“黄芩专主上焦阳中之阴者也。”盖惟下焦阴中有阳而气生,故阴恒由命门以升;上焦阳中有阴而气化,故阳恒由膻中以降。今者上焦阳实阴虚,则气无由化,气不化则热阻生湿,故《本经》所谓指阳实言也,洁古所谓指阴虚气不化言也。齐其本末,约其初终,皆为热搏于气,与罗氏所谓泻火利肺者,岂有异耶!肺之热除,则阴下降入心,心气既和,斯恶疮、疸、蚀、火疡悉消,于是膻中之阴,自和胃以浃于脾,脾得阴济,遂能复其健运,而黄疸泄利能已。胃得阴和,遂能复其通降而痰热胃热自除,且能消谷。大肠者,肺之合;小肠者,心之合。上窍阻则下窍亦阻,上窍通则下窍悉通,肠澼、水气能不解耶!如此则黄芩能清气分之热是已,乃亦能治血分之病,何欤!盖黄芩所主血分诸病,本由乎气,上焦阳中之阴治,肺得降阴于心,血分之源浚矣,源既浚则流自清,又何患血闭及淋露下血耶!夫阳中之阴化,气化乃行,气化行,水道乃畅,故《本经》逐水下,即继之以下血闭,血与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虽然黄芩于肺热属气虚者即不可妄投,以气虚即阳虚,阳虚更用黄芩,是虚虚也,故黄芩治气分之热为专功,大肠次之,清心胃之热者,由肺而推及之,未有肺热,心胃能清者也。小肠、膀胱又因心胃既治,而推及之,未有心胃留热而血能和,血不和而水道能清者也。

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李濒湖言:“有人素多酒欲,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病小便,服芩连药而愈。”大抵黄芩之用,凡气分有余,挟热攻冲他所者,乃为的对,若他所自病,不系热气攻冲者,则不可服,服之必益虚其气,他所之病,反足以攻冲于气矣。

李濒湖自缘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暑月烦渴,寝食既废,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其尊人以谓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昼甚者,宜一味黄芩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黄芩一两煎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于此益可知黄芩所治,必肺经气分之热,肺经气分之热,必昼甚于夜也。

现代药理

黄芩水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芩苷及黄芩素能抗变态反应,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实验动物哮喘有抗组胺、抗胆碱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能缓解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以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黄芩还有抗炎、镇静、解热、降压、利尿、利胆等作用,并能解痉、解毒、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