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怎么灭亡的 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6 7 0

西汉怎么灭亡的

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的楚汉争霸结束,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刘邦正式称帝,国号为“汉”。汉朝享国210年,没有出过一个残暴的皇帝。后世中国人自称为“汉人”,可见汉朝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不错的印象。

在汉朝建立之初,以刘邦为首的统治团队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以黄老之术作为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行无为之治。在经过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的几十年的厚积薄发,终于迎来文景之治,根据《史记》的描述:“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汉书》也记载:《汉书.食货志》则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意思是说京城的仓库里面钱多得穿钱的绳子都烂了,多少钱都数不过来;粮食放太久烂掉了,都没人吃。整个西汉时期都实行轻糠薄赋,相比起秦朝的军国主义的生活方式,国民的生活满意度比较强,人口大量增加,

文景之治后,汉武帝继位。汉武帝为实现汉朝开疆拓土,泰山封禅的政治理想,对外启动了对匈奴连续不断地征伐,对内则加强皇权,推行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晚年,因巫蛊之祸的错误开始反思自省,并亲自到民间了解百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实际情况后。颁布《罪己诏》自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汉武帝无疑是一个聪明敏捷,学识渊博、雄才大略的人,即使如此聪明的天才,他依然没有总结出最大的错误不是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罪己诏》并没有反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错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按下西汉灭亡的按钮。在汉武帝去世九十六年后,即公元9年,西汉灭亡,一代儒学大家王莽代汉立新。

再谈谈王莽,如果我们撇开王莽篡汉的“坏事”,王莽将是历史上排名第一的最完美人类,知识渊博+完美人品。简直到人见人爱,车见车载,棺材见了打开盖的地步。王莽从小父母双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孤儿,父亲王曼是当时的太后王政君(汉成帝刘骜的生母)的弟弟。但是因为自己父亲早亡,并未获得照顾。所以当其他的堂兄、堂弟都在父辈的庇护下,过上恣意奢华的生活,每日纵情于花天酒地的时候,王莽却认真读书学习,结交品德高尚的名士。青年时代的王莽用严格的儒家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照顾病重的伯父,衣不解带,亲自试药。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行为检点,作风严谨。后来,王莽当官后,从不以自己为尊,礼贤下士、清廉俭朴,不贪财。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以至于旁人以为是他家的奴仆。王莽儿子王获杀死自己的奴仆,被王莽逼死。另外一个儿子王宇用厌胜之术,对抗皇帝的旨意,又被王莽逼死。朝野的人人都称赞歌颂王莽,王莽的名声和受欢迎的地步可谓创下儒家史上的新高。践行仁义道德的楷模,妥妥的一个儒家圣人的典范。上帝有句话:爱直到痛,我觉得王莽是:用生命实践儒学。

王莽可谓道德完人,人气爆表。而反观西汉连续几任皇帝,汉成帝死于女色,汉哀帝是痴情的基佬、汉平帝早死。王莽在朝野一致的拥护之下建立新朝,针对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危机,王莽采取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一系列恢复古制的新政。别人当皇帝都是贪图皇帝的权力和享受。王莽真的不一样,为国家可谓呕心沥血,据史料记载:“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及居位辅政,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只是新政的理念太过先进,严重脱离了社会的实际情况,短短十多年,王莽的儒家理想国便在朝野上下的唾骂声中土崩瓦解,用儒家原教旨主义的要求来管理国家就是一场灾难。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社会中各阶层的人的利益就是“宗”。王莽的改朝换代只追求形式上遵守儒家规范和复古,王莽错误地以为实施了儒家的仁,各阶层的利益就会自动实现,而且整个改革过程几乎都处于不断左右摆动的纠结中。豪族门阀希望支持王莽来保持现状,儒家希望支持王莽来改变世界,百姓支持王莽希望希望带来生计。我认为王莽失败的原因不是儒家的理想太丰满,不切实际,王莽确实tooyoungtoosimple。把300年前就已经不用的一套东西,拿出来建立理想国。商鞅变法是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但是老百姓得到利益,所以起码有百姓的支持。而王莽变法却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几乎没有人得益,焉有不败之理。

佛陀说:因果循环,有因必有果。历朝历代的覆灭往往与政治的败坏、经济的崩溃、文化的腐朽、版图的分裂、御外的失败相关联。而刘欣晏驾时的汉朝,基本没有上述问题,至少程度远没有那么严重。诸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自然灾害之类的社会问题当然存在,但根本就不是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可见西汉就是被“独尊儒术”的“大儒”在万民拥戴声中,被拉下台的。

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公元前1年,王莽立九岁的中山王刘箕子为帝,正也圆了他父亲刘兴的皇帝梦。史称汉平帝。

对于病入膏肓的西汉王朝来说,一个九岁的君主,但对王莽来说,刘箕子作为一个傀儡,是很不错的。王莽儒学造诣颇高,也是一个人人尽皆知的道德楷模。这样的人独揽大权,天下并没有什么人不信服。

但是有一件事,令王莽很烦恼,那就是他的名字问题。当时天灾人祸不断,兆头十分不妙,而那些不知道箕子含义的人,也觉得皇帝的名字太过低贱,所以王莽决意给刘箕子改名。

他从《春秋公羊传》中找到了一句话,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意思是说用两个字做名不合礼法,且要受到讥讽,于是王莽令,中国不得有二名,也就是说不仅皇帝要改名,天下所有以两个字为名的人都要改名。他甚至还派人到匈奴,让匈奴单于也遵照此令。

那怎么给皇帝改名呢?由于殷商地区箕子的封地在箕,战国时代属于燕国领土,因此燕与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好《诗经南有嘉鱼》中有这样一句诗,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这句话中,燕与宴会的宴相通。意思是宴饮佳宾,其乐陶陶。就把汉平帝的名字改为了刘衎,得到了儒生的响应。

即位不久,益州向朝廷进献罕见的黑白两只野雉,群臣纷纷上疏,说这是因为王莽行周公之事,有定国安汉之功,因此,上天降下祥瑞,以示表彰。群臣上表,请求赐王莽安汉公的封号,王莽假意推辞,才不情不愿的接受。

公元3年,王莽通告天下,博采名门之后,为12岁的汉平帝选拔皇后,并特意声明自己的女儿不参加选后,可是每天都有群臣上表,导致王莽的女儿最终成为了皇后。不久群臣再交上表,请求加封王莽为宰衡。这个称号的来历是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官名大宰。辅佐商汤的贤相伊尹尊号,阿衡,众臣意在以宰衡之号来表彰王莽的贡献。

公元4年汉平帝加封王莽为宰衡。王莽便把自己看成新时代的圣人,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了儒生的拥戴。一年后,朝臣们再次上疏提议为王莽加九锡,九锡是皇帝封赏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和秬鬯(jùchàng]),受到了九锡的表彰,就是意味着无法从皇帝处获得更高的封赏和荣誉,除非取天子而代之。王莽距离篡位仅一步之遥。

可刘衎太年轻了,没有斗争经验,并非无用之辈。更何况天下人都认为王莽贤德,都觉得他们是圣人,刘衎岂能驾驭。继位第五年,刘衎生病,最后逝世。班固在《汉书平帝纪》中的记载是:“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意思是平帝病重,发病之时无法言语,因此连遗诏也未能留下。看这情况似乎是真的被毒死的?这也不得而知了。

可当时反王莽的时候,也没有打着平帝被毒死的消息来反他,而是反抗他的制度。太超前了点。对于当时的人来说。

三年后,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15年后,新朝在各地义军的打击下,轰然崩塌。

西汉,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经历了210年的风雨之后,终于轰然坍塌。历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展示着中华民族曾经的成就和荣耀,汉代,一个奋发进取的时代。是中国人第一次迈向世界一举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奠定了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的文化底蕴。

东、西两汉,奠定了今日中华版图的宏大基础,维护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华文明才能够展翅高飞,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