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主要成分 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吗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6 4 0

棉花的主要成分

棉花的历史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

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我国现有栽培品种有:斯字棉、德字棉、岱字棉、柯字棉等,最近育出的高产品种,在北方有鲁棉一号。原产美洲墨西哥。十九世纪末叶始传入我国栽培。

【在世界上的产区】

中国、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其中中国的单产量最大,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

【在中国的产区】

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棉花的分类

棉花主要可分成3大类:第一类纤维细长(长度在2.5~6.5公分〔1~2.5寸〕范围内)、有光泽、包括品质极佳的海岛棉、埃及棉和匹马棉等。长绒棉产量低,费工多,价格昂贵,主要用于高级纱布和针织品;第二类包括一般的中等长度的棉花,例如美国陆地棉,长度约1.3~3.3公分(0.5~1.3寸);第三类为纤维粗短的棉花,长度约1~2.5公分(0.375~1寸),用来制造棉毯和价格低廉的织物,或与其他纤维混纺。

【粗绒棉】--也叫亚洲棉,原产印度。由于产量低、纤维粗短,不适合机器纺织,已趋淘汰。

【长绒棉】--也叫海岛棉,原产南美洲。纤维长、强度高是其特点,适合于纺高支纱。纤维细而长,一般长度在33mm以上,线密度在1.54~1.18dtex(6500~8500公支)左右,强力在4.5cN以上。它的品质优良,主要用于编制细于10tex的优等棉纱。中国种植较少,除新疆长绒棉以外,进口的主要有埃及棉、苏丹棉等。

【细绒棉】--也叫陆地棉,原产中美洲,所以又称美棉。适应性广、产量高、纤维较长、品质较好是其特点,可纺中支纱[2]。一般长度为25~35mm,线密度为2.12~1.56dtex(4700~6400公支)左右,强力在4.5cN左右。中国种植的棉花大多属于此类。

棉花的特征与颜色分类

一年生草本,高0.6-1.5米,小枝疏被长毛,叶阔卵形,直径5-12厘米,长、宽近相等或较宽,基部心形或心状截头形,常3浅裂,很少为5裂,中裂片常深裂达叶片之半,裂片宽三角状卵形,先端突渐尖,基部宽,上面近无毛,沿脉被粗毛,下面疏被长柔毛;叶柄长3-14厘米,疏被柔毛;托叶卵状镰形,长5-8毫米,早落。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通常较叶柄略短;小苞片3,分离,基部心形,具腺体1个,边缘具7-9齿,连齿长达4厘米,宽约2.5厘米,被长硬毛和纤毛;花萼杯状,裂片5,三角形,具缘毛;花白色或淡黄色,后变淡红色或紫色,长2.5-3厘米;雄蕊柱长1.2厘米。

蒴果卵圆形,长3.5-5厘米,具喙,3-4室;种子分离,卵圆形,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夏秋季

白棉:正常成熟、正常吐絮的棉花,不管原棉的色泽呈洁白、乳白或淡黄色,都称白棉。棉纺厂使用的原棉,绝大部分为白棉。

黄棉:棉花生长晚期,棉铃经霜冻伤后枯死,铃壳上的色素染到纤维上,使原棉颜色发黄。黄棉一般属低级棉,棉纺厂仅有少量应用。

灰棉:生长在多雨地区的棉纤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吐絮后,如遇雨量多、日照少、温度低,纤维成熟就会受到影响,原棉呈现灰白色,这种原棉称为灰棉。灰棉强度低、质量差,棉纺厂很少使用。

彩棉:彩棉是指天然具有色彩的棉花,是在原来的有色棉基础上,用远缘杂交、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而成。天然彩色棉花仍然保持棉纤维原有的松软、舒适、透气等优点,制成的棉织品可减少少许印染工序和加工成本,能适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但色相缺失,色牢度不够,仍在进行稳定遗传的观察之中。

棉花的生长习性

棉花的光照条件

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750~1000lx,光饱和点为7~8万lx。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lx,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棉花水分条件

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为:播种至出苗,0~2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苗期,0~4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初蕾期,0~6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5~75%为宜;盛蕾期后,0~8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55~70%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棉花土壤条件

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同时需要土壤的机械支撑才能生长。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属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吗

近期微信朋友圈流传的一条视频《有人居然用烂棉花造大米》,让人吓出一身冷汗。视频中烂棉花经过机器的多道工序以后变成了“大米”的形状。很多人看了信以为真,甚至很害怕地要验一验家里的大米是不是烂棉花做的。(5月16日《金陵晚报》)

“有人居然用烂棉花造大米”,这标题够让人惊悚的,毕竟这个信息有点像“皮鞋变成奶酪”,想着就难免滋生几分恶心。从视频的拍摄来看,开始的白色物质的确和棉花很像,而通过机器将其熔化成胶状拉丝之后,再经过冷却粉碎后的颗粒的确和大米非常相似。

有人惊恐有人笑,惊恐者似乎感觉自己吃的就是这种大米,觉得在这个假货充斥的神奇社会没有什么造不了假,理所当然别说棉花可以造大米,就是用干草造大米都有可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造假者做不到的。这种心理的存在,表面看是对造假者技术深信不疑,实则是对当下食品安全质量的堪忧。

而笑者,觉得这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首先棉花的价格高于大米,而且密度很低,经过加工后只是看着像大米而已。这种笑是充满理性的,毕竟造假者是利益驱使,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但也不并是完全否定棉花造大米的可能性,而只是从经济成本上去判断棉花造大米的不可能性,其实他们内心多少还是存在着对造假者的恨、食品安全质量的担忧。

江苏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王才林研究员表示,棉花造大米更是不可能的,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大米的90%以上的成分是淀粉,还有一些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两者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可能通过人工合成达到“转换合成”,即便有人工的手段能做成大米形状的物质,但是它的口感和食用价值绝对达不到真大米的标准,因此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棉花造大米视频,其实就是一段发往微信朋友圈的小创意视频,本意并非传谣,仅仅是出于一种娱乐的方式,采用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或者说是一种创意的炫耀,但没想到视频内容和标题却无意间击中了饱受食品安全困扰的国民的软肋,传播之快、之广及引发的恐慌之巨,是原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微信本是一种朋友圈的社交工具,生活化、娱乐化为主,看待其中一些“太震撼”、“太吸引”、“太惊艳”、“揭秘”等等吸睛的标题,我们往往更需要理性的认识,娱乐化的思维,看看就好、笑笑即可,民间流传毕竟不是官方权威,如果我们多一些生活常识、理性思维,谣言就会少一块滋生的土壤。

同时,“棉花造大米”引发部分网民恐慌,也暴露民众对于当下食品安全环境的堪忧。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谣言的滋生,剔除民众恐慌心理的产生,还有赖于政府部门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打击力度,营造一个安全、放心、优质的食品安全环境。

文/谢晓刚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