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个人资料简介 姜子牙真实历史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6 7 0

姜子牙个人资料简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来到牧野,战前庄严誓师,宣读纣王四大罪状,其中一条是“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大意是纣王不用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甲骨文也显示纣王重用多个“小臣”。

我们都知道,陈胜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示了先秦时代一个残酷现实,即阶层严重固化,血统大于能力,出身大于努力。周武王认为纣王重用“小臣”罪大恶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极为荒唐,却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

让人费解的是,周文王任用姜子牙的问题上,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悖。根据史书记载,虽然姜子牙祖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但他这一支早已沦为平民,而到他出生时更是败落。按照当时“王侯将相皆有种”的现实,以及姜子牙的血统与身份,他一辈子只能是低级官员。然而,周文王第一次遇见姜子牙,一番交谈之后立即称他为“太公望”,尊为“太师”,从一个被妻子抛弃的平民老头转眼成为一国太师,古今历史上独一无二。

那么,周文王为何无视姜子牙的平民身份,难道真是因为周文王唯才是举,于是打破了当时的阶层固化枷锁而重用姜子牙?其实,关于姜子牙的真实身份,甲骨文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解释,史书可能编造了一个谎言。

姜子牙的基本身份:甲骨文“姜”字揭开谜团

相传姜姓历史悠久,炎帝生于姜水之畔故而姓姜,但甲骨文却显示,姜姓是商朝晚期才正式出现的,炎帝姓姜的说法,应该是后人的附会之作。

甲骨文中的姜字(下图),字形犹如头戴羊角的女人,即上羊下女结构,学者赵诚判断“像女子头上有羊角之形,指从羌族俘虏来的女俘”。

尤为重要的是,在甲骨文卜辞中,无论姜字还是羌字的用法,起初没有用作姓氏或族称,只是用于区分羌人性别,“姜”是女羌人,“羌”是男羌人,后来“羌”才演变为族称,“姜”演变为姓氏。

由此可见,大约在商朝晚期时,羌人开始使用姜姓,而姜子牙姓姜,自然也就是羌人。

羌人与周人的关系:周太王时双方已有联姻

了解了“姜”与羌人的关系,以及姜姓的来历,再回顾周太王的历史时,就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由于受到狄戎入侵,周太王(古公亶父)迁徙到了岐山周原,但落户周原之后不久,周人部落便逐渐强大,到季历时甚至“讨伐西落鬼戎,俘虏了十二个翟王”,成为西部第一诸侯。那么,一个逃难的部落,为何短短几十年就成为西部第一诸侯?其实,这与羌人支持有关。

甲骨文卜辞显示,商朝羌人活动范围很广,大致在如今的甘肃大部、陕西西部、山西西南部等,是商朝“四邦方”之一,著名族群有“北羌”、“马羌”等。可见,商朝羌人实力很强,活动范围很广,甚至已经接近商朝核心统治区,但并未形成统一政权。

周太王的妻子叫“太姜”,关于她的来历史书没有记载,但通过姜字与姜姓来源可知,太姜是羌人。也就是说,周太王与某一支羌人联姻了,在这些羌人的支持下,周部落才能迅速壮大。

太姜是羌人,姜子牙也是羌人,那么姜子牙投奔周文王或周文王重用姜子牙,无疑与他的羌人身份,以及之前的周羌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

姜子牙背后的势力:周文王需要拉拢的对象

如果姜子牙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羌人平民,周文王或因惜才而给予一个官职,但按照当时的惯例,估计不会授予“太师”这一要职。既然如此,周文王为何超级加倍式的重要姜子牙呢?这就与姜子牙背后的势力有关了。

根据史记记载,姜子牙是吕国公族后代,“从其封姓,又曰吕尚”。通过姜姓来源分析可知,吕国是一支羌人建立的国家。那么,吕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吕国的记载,揭开了吕国的面纱一角。

甲骨文卜辞:于吕,王乃田,亡灾。贞,吕不受其年,贞,吕.....受其年。丙辰卜,谷贞曰,吉方及口方敦吕。

透过卜辞可见,商王经常去吕国,还关心吕国“受不受年”,是不是风调雨顺,说明吕国一度深得殷商信任,商吕关系很好,因此吕国地理位置大概在商朝四境之内或边疆一带。而根据入侵吕国的“吉方”分析,吕国在山西西部或西南部,如今山西的吕梁山、吕城、吕乡应该是吕国留下的历史印记。

确定了吕国具体位置,就能明白吕国的重要性了,因为吕国是殷商的一道关键防线(见上图)。

周文王时期,周国打败或灭掉了商朝众多铁杆藩属国,最典型的是位于山西长治的黎国(耆国)。如果吕国不正式倒向周国,姬昌显然不敢对山西的商朝藩属动手。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周国拿下山西,就可以随时威胁到殷商核心区域(见上图)。而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拉拢吕国则是重中之重。

根据史书记载,纣王释放姬昌之后,大约是姜子牙投奔姬昌时,周国才攻打黎国,才开始针对山西商朝藩属动手。显而易见,姜子牙投奔周国、被授予太师一职的背后,则是吕国倒向了周国,所以之后姬昌才敢肆无忌惮地攻打位于山西一些商朝铁杆藩属国。反过来说,吕国倒向周国的总代表——姜子牙,他的身份无疑不可能是贫困潦倒的平民,而必然是能左右吕国政局的重要人物。

关于周人拉拢姜子牙,还有一条历史可以佐证。

周武王娶姜子牙女儿邑姜为妻,是一段很诡异的历史。周武王寿命接近60岁,但死时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次子唐叔虞更小。然而,商周时男子13岁即可以结婚,比如周文王13岁时长子伯邑考出生,那么难道周武王40多岁时才娶妻生子?显然不可能,真实情况是周武王早已娶妻生子,但为了拉拢姜子牙才娶了邑姜,并将其立为正妃。

如果周武王早有妻儿子女,那么为何史无记载呢?这无疑是一件让人细思极恐的事情。或许,为了拉拢姜子牙及其背后的吕国,周人付出的代价超出了想象。

其实,史记中的“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记载大致是正确的,即吕国本是商朝盟友,所以姜子牙起初在商朝为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姜子牙倒向了与羌人联姻的周国。由于姜子牙羌人与吕国重要人物的身份,熟知殷商内部情况,又才华横溢等,所以才被姬昌任命为太师。

说到底,周文王任命姜子牙为太师的背后,有着众多的利益关系与计算,这也符合古今雄主的用人逻辑,史书所说的凭借一番聊天就授予其太师一职,只是文人的幻想罢了。

参考资料:《史记》、《甲骨文编》等

姜子牙真实历史

我们了解的姜子牙,大多应该是从《封神榜》看到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明代的一部传奇小说,其内容基本都是虚构演绎出来的。可是小说的演绎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正的姜子牙都经历了什么,他的成就又如何吧。

【出身东海之滨】

姜子牙姓姜,氏吕,名望,号飞熊,后世多称他太公望。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海之滨,另一说在牧野之地。《水经注·齐乘》载“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莒州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与东海之滨的说法相合,私以为较为可信。

关于姜子牙的记载,最年轻的也是50岁了。《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

,年七十,居于朝歌。”这说明姜子牙50岁以后确实穷困,以贩卖小吃为生。但是他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这却完全没有记载。

【富贵身份】

姜子牙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其实可以从当时发生的大事,以及一些零星记载看出门道。

首先他生于东海之滨,另外他子嗣众多。记载中儿子就有: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儿只载一位邑姜,是武王姬发的正妻,成王之母,所以留下了名字。

我们看到,姜子牙子嗣众多。但是他中年落魄,年80才出仕岐周,所以不可能是发迹后生下的。那么这些子嗣只能是他早年所出,能够供养这么多孩子,所以他早年不可能出身于贫寒。

加上姜子牙文韬武略,明显受过极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基本能断定姜子牙年轻时依然身为贵族,且地位较高。

那么姜子牙为什么中年落魄,沦落到屠牛贩食的地步呢?这也许跟当时的一件大事有关。

【中年落魄】

影响了姜子牙人生的大事应该就是纣王东征,当时商朝有两个心腹大患,一个是西面的岐周,一个是东面的东夷。

姜子牙出身东海之滨,又是当地贵族,显然是成为了纣王征伐的对象了。而纣王的这场东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俘虏奴隶不计其数。或许姜子牙就是在这场动乱中家道中落了。

战国人姚贾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谁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也就是说姜子牙后来去过古齐国,这个齐国是商代末年的地方诸侯,为殷商的附属国。纣王东征时曾与古齐国会师,现存甲骨文有零星记载。

姜子牙到齐国后却被驱逐了,这让他更加落魄。他还给一个叫做子良的人做过家臣,也被赶走了。然后姜子牙只好到了朝歌,屠牛贩食。这时他已经50多岁了。

【西入岐周】

齐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

姜子牙在朝歌屠牛到了70岁,这中间他可能因为识文断字,在商朝做过官。但是他看到的是纣王与贵族和传统不可兼容的矛盾,料定殷商不能长久,再加上他本身就很可能与殷商有仇怨。所以终究不能服侍殷商。

东夷已经被纣王打击的差不多了,朝歌充斥着掠夺来的东夷奴隶,但是西方的岐周发展的还非常良好。姜子牙想要打击殷商,岐周是唯一的希望了,所以他西入岐周,寻求出仕。

【岐周崛起】

百里奚:“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垂钓的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他与姬昌会面的细节上面可能就是杜撰更多了。这里面几分实,几分虚实在难以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姜子牙对岐周的重要性。

岐周在姬昌的爷爷时还是一个为吃喝发愁的小部落,后来搬家到岐山脚下才得以安稳发展。姬昌的父亲武力鼎盛,四处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对于经济文化这些软实力方面,他们与中原的殷商还是差得远。

岐周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见多识广的姜子牙,对于岐周来说就无比的重要了。

【太公改革】

姜子牙本身就有着贵族经验,还游历过东方各国。对于东方的政治经济模式都是极其熟悉的,不但如此,他还深知东方政治的弊病。可以说姜子牙之于岐周,就像是百里奚之于秦国。都是给偏远落后的关中带来东方先进文明的使者。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开始了土地改革。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这规范了井田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岐周崛起打下了经济基础。

对外他主张事殷商以恭顺,用来麻痹纣王,而暗自却积极扩张势力拉拢邻国,实现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可以说有了游历东方诸国的经验,姜子牙做起改革游刃有余,而且涉及到了岐周建设的方方面面。后来这些改革都随着西周建立推广至全国,成为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春秋战国,在礼法制度的废墟上又兴起了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这可不是随意的攀附名人,他们这么做还真都是有根可循的。

【伐纣功成】

周武王准备好讨伐纣王,事先占卜结果为凶。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发顺从了老丈人的意见,出兵在牧野与纣王的军队相遇。

姜子牙其实就是这场战事的总指挥,因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军事,他还了解东方的地形与军队情况。这都是他的优势。

反观纣王的军队,商人的主力还在东方镇压东夷。而牧野之战是仓促应战,兵员不足只能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但是这些奴隶可能是有一部分来自东夷的,这样能够被岐周利用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最后这些奴隶纷纷倒戈一击,帮助岐周军队杀入了朝歌城。纣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灭。

灭商后,周公旦负责政治管理,召公奭负责招降纳叛,而姜子牙则继续带着军队扫平不屈服了殷商军队。

一切都暂时平息以后,姜子牙获得了齐国封地,而那个曾驱逐他的古齐国也已经随着殷商一起覆灭了。

【就封齐国】

随后姜子牙带着人到齐国就封,五个月就完成了建国,这在当时分封的各大诸侯国中也是最快的。

他到达齐国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败来犯的莱夷人。第二件是诛杀司寇营汤和当地“贤人”狂矞、华士兄弟。第三件是顺其风俗,简化礼仪。第四件是开放工商业,开通与中原国家的商路。

姜子牙这四件事,一方面是打压了当地蛮夷势力,为建国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诛杀当地官员和“贤人”宣誓了对当地土著的统治权。最后顺应当地人的风俗,并开放工商业打通与内地诸侯国的商道,为当地人争取了实际的贸易利益。算是打了一棒子给一个大甜枣。

姜子牙恩威并施,在短短的五个月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完成了建国的任务。也成为第一个回京汇报建国工作的地方诸侯,可见姜子牙的能力还是极为出众的。

【逝于镐京】

建国以后,齐地就被姜子牙交给了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驻守。自己则与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在中央的镐京任职。

后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发起三监之乱,姜子牙再次带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其中,齐丁公还带着一队偏师灭掉了河东的古唐国,后唐国被分封给姜子牙的小外孙唐叔虞,这就是后来的晋国。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享年139岁(年岁有争议)。其大儿子齐丁公继位,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继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遗志。

【总结】

有人可能会说姜子牙就是《封神榜》吹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小说,那么姜子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但是笔者认为,恰恰是《封神榜》掩盖了姜子牙的功绩,让后人看低了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沉浮,做过屠牛小贩,也当过国家的二号元首,主持一国改革。他人生的丰富性暂且不谈,单是他留给后世的财富就是取之不尽的,比如追认他为始祖的诸子百家。那些儒、道、法、兵在后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直到现在还是依然如此。难道这样还不够说明姜子牙的重要性吗?

相比起《封神榜》,真实的姜子牙更加有才干,面对的困境也更多,更艰辛。而且他对现实的影响也要远大于小说里的姜子牙。所以我说,是《封神榜》埋没了姜子牙,而非成就了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