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又重阳(中秋过后又重阳打郑板桥诗句)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5 8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秋过后又重阳,以及中秋过后又重阳打郑板桥诗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的诗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原文

竹·一节复一节

【作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这首诗是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中秋佳节又重阳什么意思

中秋节过后是重阳节。

出处:李清照《醉花阴》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释意: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应作“瑞脑销于金兽”解。“瑞脑”即一种香料,比如现在的“樟脑”;“销”即“销毁”、“烧毁”,意为烧香;“金兽”即黄色的兽型香炉。全句的意思:在一种黄铜铸造的兽型香炉里焚烧一种叫“瑞脑”的香料。

扩展资料

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中秋节过后,重阳节即将来临,重阳节是因何而来?

九九重阳,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为繁盛。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诗句:一节复一节。

分析:中秋是传统节日,重阳也是传统节日,一个节日连着一个节日,所以是一节复一节。

出自:《竹》清代·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翻译:竹子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竹子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招来野蜂与蝴蝶。

扩展资料

《竹》是清代画家、文学家郑燮所著的五言诗之一。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百花争艳争香,也借喻作者自己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诗人以竹子为意象,抓住它一般不开花(竹子开花后会成片枯死)的特点,形象地阐发其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感悟:不媚俗,不张扬,不出风头,不哗众取宠,秉持一种定力,以贞洁自守。

即使歪风邪气吹过来,遇到“蜂蝶”的围攻,由于自己正气凛然,坚贞自持,也能够不为所动,予以有效的抵御。人出人头地、崭露头角之后,常会引来诸般滋扰。这里突出强调了主观因素的作用,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中秋过后又重阳和中秋过后又重阳打郑板桥诗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的支持!